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

统筹资源保护开发 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 专访西藏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

 

发布时间:2024-07-21 16:12:34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  编辑:STAR

 

统筹资源保护开发
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水生生物资源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原水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积极致力于加快水生生物资源环境修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规范水生生物放生等工作。西藏渔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有哪些优势?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


       ● 问:西藏水资源丰富,有哪些独特的鱼类资源和品种?

       ● 答: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极其丰富,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大小湖泊数以千计,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水生生态系统和高原鱼类。据《西藏鱼类及其资源》记载,西藏共有本土鱼类71种,包括63个种和8个亚种,分属3目5科4亚科22个属,主要由裂腹鱼类、鳅科鱼类和鮡科鱼类组成,约占整个青藏高原鱼类总数的40%以上,分布于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水系。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告2021年第3号)将分布在我区的黑斑原鮡、尖裸鲤、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平鳍裸吻鱼等6种鱼类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斑原鮡被列入2021年十大优异种质资源;2024年1月,农业农村部第749号公告将拉萨裸裂尻鱼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 问:为保护西藏渔业资源都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 答:一是规范放生行为。西藏民间自古有放生风俗传统,规范水生生物放生,对高原水域生物资源保护、加快水生生物资源环境修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规范水生生物放生方面,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西藏自治区规范水生生物放生行为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民间放生活动的通告》《西藏自治区科学规范水生生物放生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等,从放生时间、区域、方式、监管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规范水生生物放生的要求,突出正面宣传引导,为西藏群众、社会团体等组织与个人提供了科学放生的参照依据,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西藏水域生态建设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印制了《西藏鱼类“科学放生”手册》《雅鲁藏布江鱼类手册》《尼玛回家记》等宣传资料10万余册,引导群众科学规范放生,逐步提高全社会和广大民众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


       二是加强增殖放流。西藏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是养护青藏高原水域生态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我国西南边陲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内容,是优化涵养“亚洲水塔”水生群落结构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衔接构架民族团结友谊桥梁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我们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科研单位、水电开发企业等累计增殖放流尖裸鲤、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异齿裂腹鱼、拉萨裸裂尻鱼等本地鱼类5400余万尾,累计投入资金6200余万元。今年西藏计划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及拉萨河、尼洋河等流域增殖放流西藏本土鱼苗700余万尾,其中濒危珍稀鱼苗尖裸鲤、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等占比30%以上。

       三是加大科技攻关。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自201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展雅鲁藏布江三大类群主要鱼类的养护工作。经过多年科技攻关,人工培育黑斑原鮡子一代苗种最长达5龄,保存各龄苗种1万余尾,为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了巨须裂腹鱼、尖裸鲤、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和双须叶须鱼等特有鱼类人工繁育技术标准体系;首次突破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弧唇裂腹鱼、雅江墨头鱼和浅棕条鳅等3种代表性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拉萨裸裂尻鱼全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推进亚东鲑新种质创制,首次在高原环境下研发亚东鲑三倍体制种技术。为西藏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还破解了以黑斑原鮡为代表的10余种高原特有鱼类基因组遗传信息,为高原鱼类极端环境适应性研究及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资源监测方面,首次获得了雅鲁藏布江流域8种代表性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阐明了不同种鱼类的进化分类地位;分离出位于线粒体基因组中苏氨酸和脯氨酸之间的特异性插入片段,解决了3属鱼类鉴定难题;成功构建裂腹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弥补了传统形态学检测方法的不足,解决了雅鲁藏布江流域裂腹鱼的分类鉴定技术难题。


       ● 问:西藏渔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有哪些优势?

       ● 答:西藏渔业资源丰富、体量大,但产业化发展薄弱。目前,全区仅有20余家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包括科研基地、增殖放流站、小微企业、养殖合作社、个体养殖户等。近些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不足60亩,养殖年产量不足150吨,养殖品种主要有亚东鲑鱼、三倍体虹鳟、杂交鲟等。
西藏渔业虽然当前发展缓慢,但未来发展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独特,本土鱼和特有鱼品种众多;二是生态良好,作为最后一方净土,生态环境好,无污染;三是开发潜力巨大,水资源和水生生物丰富,西藏人均水产品年占有量不足2公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西藏发展渔业资源条件充分、市场空间充足;四是拉萨裸裂尻鱼等部分鱼类人工养殖取得突破,为下一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 问:下一步将如何实现西藏渔业高质量发展?

       ● 答:对于西藏渔业发展,我们将统筹兼顾水生生态养护和科学开发利用,逐步提升渔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以保护为前提。西藏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发展渔业要坚持资源集约节约和生产绿色循环。今后的保护重点将向科学保护转变,推动定点繁苗、定点购苗、定点放生,规范各类放生活动,促进资源养护与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不断加强西藏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正面宣传。二是以发展为要务。西藏蕴含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近年来年轻一代和城市居民对水产品的接受程度已有较大提高,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水产品消费显著增加。我们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稳步推进《西藏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发展冷水鱼产业,优化亚东鲑、鲟鱼等鱼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支持探索利用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本土渔业资源;推动形成苗种繁育、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推广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三是以科技为支撑。聚焦水产种业、养殖模式等领域的突出短板,推进自主创新和协同攻关,促进适用品种、智能装备等方面技术研发与集成配套。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

相关信息
·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
· 填补西藏鱼虾缺口!广东“种”业赋能高原渔业发展...
· 西藏林芝:高原渔业方兴未艾
· 利用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西藏冷水鱼产业...
· 统筹资源保护开发 提升渔业发展质量 —— 专访...
· 专访:存塘量大增,疫情后石斑鱼集中上市,市场难以消...
填补西藏鱼虾缺口!广东“种”业赋能高原渔业发展...
西藏林芝:高原渔业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