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嘉宾报告全回顾
发布时间:2024-10-23 16:03:00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编辑:STAR
10月18-19日,2024年首届稻渔文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召开,大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贵港市人民政府举办。
本次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位产业专家、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就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产业、稻渔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渔业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研究成果、地方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等方面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稻渔产业趋势,共谋产业发展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作《从稻田养鱼到生态农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作《从稻田养鱼到生态农业》报告。桂院士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讲起,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发展和进步,指出了水产养殖特别是中国水产养殖的贡献以及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题文章与专家评述阐述了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以及生态养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介绍,稻田养鱼约有3000年历史,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稻田养殖向生态农业转型的典型案例。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审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通过“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形成可持续多层次复合生态农业循环系统。他指出,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农业方式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抓手和支撑产业,一批高价值的适用于稻田养殖的水产动物被利用。国家生态农业政策也放开了市场,市场则倒逼着繁育技术创新和种业形成,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综合生态种养技术发展。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作《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作《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他介绍,2023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490.34万亩,产出各类水产品416.65万吨(其中,湖北产量超百万吨,安徽、湖南、四川超50万吨),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已占到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12.20%。种养模式方面,稻虾种养是第一大种养模式,以稻田养殖小龙虾为主。2023年,全国稻虾种养面积2530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6.37%,主要分布于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河南、四川等地。稻虾种养呈现由自繁自育模式向繁养分离模式转变、由宽沟模式向不挖沟少挖沟模式转变、由稻虾模式向“稻虾+N”模式转变三大特点;稻鱼种养是第二大种养模式,以鲤鲫鱼为主。2023年,全国稻鱼种养面积1400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31.39%,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5省(区)等中部和西南丘陵山区。一些经营主体将稻鱼模式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效益大幅提高。一些地区则通过实施田间工程,融合现代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动传统稻鱼模式向高产模式转变。如广西“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稻蟹种养是第三大种养模式,以辽河水系和长江水系河蟹种群为主。2023年,全国稻蟹种养面积265万亩,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黑龙江、吉林等地。随着政策保障和科技支撑,各地积极统筹布局,统筹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未来,建议进一步巩固发展种养规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何建国作《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的四个问题探讨》报告
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何建国作《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的四个问题探讨》报告时指出,目前我国养殖虾蟹有14种,主养10种。小龙虾作为第一大虾蟹养殖品种,2023年养殖产量约300万吨,但目前产业发展仍面临繁养一体化、规格差异大、病害问题突出、集约化养殖等四大瓶颈。在种业方面,已发展出抱卵亲虾和牙签苗运输替代虾苗运输、家系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提升大规格比例方面,要加强营养,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提高出肉率;选择同批大规格虾苗,合适的密度,养殖水质管理等来提升大规格比例;最后采用繁殖和养殖分离的方式,以利于虾苗分级分段养殖。目前,病害防控技术也有了较大进展,而集约化养殖的问题还有待考究,需要虾蟹行业专家共同研究。
浙江大学教授陈欣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报告
浙江大学教授陈欣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报告。她介绍,稻田养鱼是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主要的形式,通过“以田养鱼,以鱼护稻”,提高稻田利用率,促进水稻生态种植,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位于广西西北部,覆盖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桂林市全州县,百色市靖西市、那坡县等5个县(市)中的85个乡镇,以山地农田为主。经过2000多年的生产实践与发展,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形成了垄稻沟养鱼、稻田坑沟养鱼、稻田深沟养鱼、田塘贯通养鱼和稻—灯—鱼—菇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充分利用水、土、热资源,具有典型的西南山地农业特征。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获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了广西生态农业产业的影响力,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永旭作《稻渔产业发展和文化构建》报告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永旭作《稻渔产业发展和文化构建》报告。他介绍,通过稻渔立体种养开发形成了共生复合系统,确保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生产高品质粮食和水产品。蟹、虾、鱼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控虫、控病和松土,确保了水稻的增收和增效。同时长期淹水也限制了喜干湿交替,喜湿但不耐深水的杂草生长,水稻为养殖的虾蟹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蜕壳环境,保证了成活率。此外,通过水产动物的田间活动(松土)等,使土壤团粒结构优化,减少了土壤板结,引发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这样一来,做到了“一水两用,一地(田)双收”,实现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依据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稻渔文化”和“稻渔休闲观光”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为乡村振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中共桂平市委副书记、桂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蒙鑫淼作《桂平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4)》
圆桌论坛:稻渔文化及产业促乡村振兴
会议同期还举行了稻渔重要文化遗产表演、稻渔全产业链产品展示展销会、2024稻渔特色产业推介会,并延申出稻渔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示、摄影短视频作品大赛、稻渔烹饪比赛与美食活动等系列活动,奏响“稻渔合奏致富曲,田间光影绘丰年”的丰收之歌。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对于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嘉宾畅谈经验、谋划发展,深入交流体会、分享成功经验,共同为推动稻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
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