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我会崔和常务副会长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研究所、南海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广州港集团,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前往浙江瑞安市华盛水产有限公司调研交流。
华盛水产总经理陈景滢介绍,在201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的大环境下,华盛水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利润正常增长。公司是1992年注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终端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2002年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首创了海上加工模式,“华盛渔加1号”海上干制品加工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华盛渔加2号”于2012年6月竣工上水。主要用于毛虾、丁香鱼、海银鱼等低值鱼虾的加工利用。“大三元”牌熟虾皮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丁香鱼出口海外市场深受欢迎。
华盛水产副总经理郑志成介绍,日本市场丁香鱼年消费在7万吨左右,华盛水产年出口量在500-600吨,日本市场潜力大。在生产方面,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企业形成了良好的捕捞生产模式,每年的2月份左右与渔民签订生产合同,无偿提供网具、燃油,支付基本保底工资,渔获物按市场价收购,出海前进行培训,进行海上作业班组分组,创新渔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了安全有序高效生产模式。郑副总认为,近年来华盛水产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有效合理地利用了海洋资源,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生产模式,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以前每天生产40吨干制品,陆地工厂至少需要400人工,而现在每天生产40吨干制品的加工船只需30人左右。三是带动了中国沿海各地渔民增收增效,确实地发挥了农业龙头作用。现在跟随华盛海上加工船出海的捕捞渔船不用自己带冰,也不用来回送渔获,大幅度的减少了油耗和开支。一条渔船2个月的收入在120万左右,比原来翻了2翻。三是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加工船就地及时将渔获进行加工,保证了产品的鲜度,将原来的“出水烂”低值鱼虾加工成营养美味的丁香鱼、虾皮。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除加5%的食盐外,无任何添加,20多分钟完成集货、清洗、分类、蒸煮、烘干、冷却、包装、仓储等8道程序的加工过程,还实现了产品可追溯。五是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由于原料得到及时科学加工,华盛水产的丁香鱼、虾皮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农贸市场的价格高出同类产品2元/千克,还供不应求。郑副总还说,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新时代,公司正在研发一些新产品,新产品投入生产以后,公司的效益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郑总也提出一些公司面临的问题,一是由于丁香鱼捕捞网具没有准确的注册归类,牵涉到休渔期期间的“合理不合法”问题;二是浙江省苍南、福建、江苏等多地也在投产和建造同类海上加工船,请有关部门对同类海上加工船建造实施科学规划和准入管理,避免造成“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国外出口无序竞争”的局面。
专家组认为,一是丁香鱼捕捞网具作业可向相关主管部门申报特许经营许可,经科学评估和现场核查后,在休渔期依法进行捕捞生产。二是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尽管现在产品主要是外销,但拓展国内市场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