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水产种业振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种业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水产种业论坛在青岛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20 19:21:38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编辑:STAR
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产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稳固水产养殖发展根基,优化行业资源,加强行业自律,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12月18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种业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水产种业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
本次会议得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会议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种业分会承办。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水产种业分会成立大会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执行秘书长 王雪光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李书民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王剑敏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 焦明伟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 郭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少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 崔和
分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当选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冰川当选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执行会长;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当选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安等21人当选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宫庆礼当选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包振民
中国水产种业论坛
主题报告
鱼类精准育种与新品种培育蓝图
桂建芳院士介绍了现有的五种行之有效的鱼类遗传育种技术,他指出,基于基因组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精准育种可以做到育种目的精准,技术路径精准。“自由”选定适当精准的技术路径,就可创制不同鱼类的优异经济性状和品种。鱼类的人工繁育历程就是一部寻找“完美鱼”的历史,从古至今,人类都希望找到肉质好、产量高、病害少、繁殖快的“完美鱼”。只有到了精准育种时代,才能真正找到各种性状之间相生相克的平衡点,无限接近完美鱼。基因编辑技术是非常安全的,如同生物的基因在漫长的时间里会随机突变,基因编辑只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加速实现了漫长突变的一种可能性。
主题报告
海水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助推种业发展
报告嘉宾/陈松林 院士
传统育种技术难以培育出抗病高产良种,陈松林院士团队在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研制出我国首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并基于其基因分型结果和牙鲆抗病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展了抗细菌病良种选育,育成高产抗病鲆鳎鱼类新品种2个。基因组编辑性控育种技术已经在半滑舌鳎取得成功,将继续以鲆鳎等海水鱼类为对象,将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推广到其他重要养殖鱼类上,为我国鱼类抗病高产良种培育和种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我国鱼类种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虾蟹良种选育概况
何建国教授指出,我国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为5个,即罗氏沼虾、青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相比于淡水虾蟹养殖品种,我国海水养殖虾蟹相对丰富,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青蟹和梭子蟹6个品种。小龙虾虾的年均增长速率最高,产量已经超过凡纳滨对虾,成为虾蟹类第一大品类,但目前国内尚无选育成功的小龙虾良种可供应用。
品种改良促进了海藻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报告嘉宾/逄少军 研究员
逄少军提到,我国海藻产业已形成育种、养殖、产品深加工及贸易等全产业链。海藻是来自海洋的一类独特农产品。广泛被国民经济需要海带作为“舶来品”,国内海藻学工作者已经解决了“能不能养和如何养”的问题。我国藻类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50%,无论产量、栽培面积,还是栽培物种多样性、栽培及育种技术方法乃至产地范围,都稳居世界首位。
马爱军介绍了我国海水鱼类产业现状、海水鱼类育种基础性工作、海水鱼类育种技术创新、海水鱼类种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她指出,我国的海水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规模化养殖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近五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海水养殖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养殖产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且十分明显,这与育种工作、良种覆盖率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报告嘉宾/常亚青 教授
常亚青介绍,海参、海胆是中国水产重要养殖种类。自20世纪90年代,水产原良种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经济棘皮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棘皮动物种业体系,但仍存在不同层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报告嘉宾/邹桂伟 研究员
邹桂伟介绍了全国大宗淡水鱼年苗种数量及产量、大宗淡水鱼良种培育现状、育种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他指出,影响淡水养殖动物生产效益的几大科技因素中,良种的科技贡献率达50%。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成立,多年来,体系始终以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这七大品种为主导产业。针对当时良种缺乏问题,体系开展大宗淡水鱼的良种培育、苗种扩繁及配套技术研究,在银鲫、鲢、鲤、团头鲂和草鱼等方面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目前共研发新品种13个:其中鲢1个、鲤6个、鲫5个、鲂1个。建立良种标准化快速扩繁技术体系14套,良种平均亩增产达18%以上,建设良种扩繁基地50多个,形成良种扩繁与人工育苗技术体系12套,建立良种健康养殖模式13个,累计扩繁新品种苗种650亿尾以上,为产业提供良种保障。
刘保忠围绕滩涂贝类的养殖模式、主要养殖省份产量、养殖所需的优质苗种供给、育种问题等展开论述。他提到,贝类养殖在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滩涂贝类养殖,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大,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水产养殖技术。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
相关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