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派员参加农业产业损害及产业安全形势分析会
发布时间:2015-05-04 18:04:51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编辑:STAR
2015年4月28日,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了农业产业损害及产业安全形势分析会。会议分析了近年我国食糖、棉花、乳制品、油菜籽、玉米、大米等农产品进口增长和产业安全形势,交流了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工作经验,研讨了开放条件下加强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措施。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光华出席会议,来自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项目的33个成员单位的代表和相关产业专家5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会质量管理部派员参加。
会议分析了目前农产品的进口形势。近年来,主要大宗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玉米及其替代品、大米、棉花、油籽、食糖、乳制品进口均呈高速进口态势。进口急剧增长对部分产业造成冲击和损害。大宗农产品及其替代品过度进口造成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甚至低至成本线以下,农产品滞销卖难、库存积压严重,生产者及加工企业利益受损严重,产业一体化进程受阻。从2011年起,国内糖价一路下滑,平均价格由2011年的6147元/吨下跌至2014年的4100元左右/吨,跌幅高达33%。尽管连续三年调低甘蔗收购价,进口糖价都低于国产食糖的平均价格,每吨产品平均价差在200-500元左右,刺激了进口增长。2014年,全脂奶粉中国港口到岸价约为1.97万元/吨,远低于国内奶粉4万元/吨的生产成本。很多企业纷纷甩掉国产奶源基地,选择到国外进口,进口对产业一体化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油菜籽和玉米虽然有国家临储政策托市,但造成沉重的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
与会专家分析,进口激增的根本原因是产业整体竞争力弱。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生产规模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我国农业生产规模与主要出口国存在巨大差距。例如,广西甘蔗户均生产规模仅0.6公顷,99%的蔗农为50亩以下的小规模农户。奶业约四分之三的养殖户养殖规模不足5头,约三分之一的存栏奶牛分布在2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场。进口激增的直接原因是成本驱动下国内外价差扩大。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导致国内农业各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削弱。
在讨论体系建设意见建议环节,与会专家建议,针对进口剧增、产业受损形势,目前国内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应对机制,亟需采取综合应对措施。在贸易政策和国内价格支持政策空间有限且易遭受其他WTO成员挑战的情况下,国内缺乏有效有力的政策手段应对进口冲击。建议除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外,亟需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农业领域产业损害问题,通过强化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建立农业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充分运用“两反一保”贸易保护措施,将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常态化、机制化,加强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和调控进口,使得国内农业产业尤其是大宗农产品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