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官网!

低价混充高价,海鲜诈欺!媒体揭露海鲜“误标”率高达4成!

 

发布时间:2021-03-22 14:00:55  信息来源:渔易拍  编辑:EISEN

 

       根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调查,发现海鲜“误标”(mislabelled)的现象十分常见,且往往是用低价品混充高价品,《卫报》推测,海鲜误标,实际上可能是基于经济利益的海鲜诈欺。专家则指出,洗白非法捕捞背后的经济利益更为庞大。


       据《卫报》报道,针对囊括了超过9000份海鲜样本分析的44份研究进行研调之后,发现全球超过30个国家,36%的海鲜有误标的情形。《卫报》指出,许多研究使用了DNA分析技术分析海鲜样本,而在英、美、加、澳、纽等地的海鲜市场,被标为“鲷鱼”(Snapper)的海鲜被误标的情形高达40%。在一份2018年的研究中,高达70%的样本被误标成鲷鱼,涉及品种则多达38种。


       有时被误标的海鲜是被同一家族的种类替代,比如研究者在意大利海鲜市场取得的130份鲨鱼样本,45%被更便宜的鲨鱼肉混充。有时,货价上的海鲜甚至不是海鲜,如新加坡的海鲜市场贩卖的虾球经常是猪肉。


       国际海洋保育组织“Oceana”的副主管洛威尔(Beth Lowell)表示,海鲜供应链有太多机会出现低价海鲜被误标成高价海鲜的情形。《卫报》则指出,低价混充高价的情形十分普遍,意味着这是海鲜业者有意诈欺,而非不经意造成的过失。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渔业经济学家苏迈拉(Rashid Sumaila)则指出,比起低价品混充高价品,非法捕捞背后的经济利益更为庞大。一份去年的研究估计,每年有800万-1400万吨的鱼是被非法捕捞的,远洋捕捞业者会在海上先行把合法、非法捕捞的鱼混在一起,把洗白的渔获削价出售,以便获利更多,但也让诚实的业者难以竞争,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看260-500亿美元。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

相关信息
· 威海海鲜进京 抢抓2024年货市场
· 威海海鲜(预制菜)即将亮相羊城广州...
· 首站告捷:威海海鲜及海洋预制菜按下开拓全球市场...
·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威海海鲜惊蛰出镜...
· 连味珍鲜 鲜享大连——大连海鲜预制菜直播推介...
· 荷兰合作银行:尽管存在逆风和不确定性,但 2023 年...
威海海鲜进京 抢抓2024年货市场
首站告捷:威海海鲜及海洋预制菜按下开拓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