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病毒传播风险依然存在,过年还能吃鱼虾吗?专家权威建议来了!
发布时间:2021-01-24 11:45:28 信息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STAR
新春临近,许多人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然而,疫情以来,报道了很多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和环境与冷链相关的新闻。防止新冠病毒在冷链传播是重中之重,如何防止新冠病毒在冷链传播是也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防止新冠病毒在冷链中传播非常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曾表示,新冠病毒污染其实与产品是鱼、虾、鸡翅还是其包装并无关系,关键是冷链环境,在全程-18℃的低温条件下,怕热喜凉的病毒更适合存活。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一般来说,只要在零下,比如-1℃到-10℃的情况下, 新冠病毒一类的病毒,能够存活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冷链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冷链条件下病毒又更容易存活。因此,防止新冠病毒在冷链中传播的重要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冷链中的新冠病毒是从哪来的?
2021年1月8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和周鹏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新冠病毒的跨种群传播》。文中指出:目前全世界仍未确定COVID-19病原体的直接来源。
但这些外包装的病毒到底是从哪里来,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论。只是判断可能沾染了感染者的飞沫等,也就是说,可能是人传物。但目前来看只要世界范围内疫情还未消散,低温下的物品的流通,都有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
那么,市面上的冷链食品还能买吗?什么渠道购买的食品是安全的?
冷链食品还能买吗?
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明确表示:“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因为采购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感染的风险非常低。”活病毒、死病毒亦或是病毒片段通过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都有可能呈阳性,因此核酸阳性并不一定代表该样品具有传染性。
也就是说,正规渠道购买的正常冷冻食品是可以食用的。
疫情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两项法标,将“冷链物流”的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进口产品及包装被检出阳性也表明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严格到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新冠病毒爆发都和进口食品有关系。
冷链防疫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政府监管方面
冷链物流防疫指南上有要求:要切实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安全;要对参与冷链过程的所有运输工具、容器、工具都要进行专业彻底的消毒,切断病毒传播的源头;要严格落实信息登记制度,严禁运输、销售来源不明的冷链食品;要对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处置,坚决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前几日,大连及哈尔滨的冷链疫情来看,我们推测,两次疫情的爆发与低温有着一定的关系,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表示:低温冷冻的消毒和常规消毒相比要困难很多,在低温下进行消毒,需要安全有效的消毒剂和可靠的消毒方法。市场目前所用的消毒剂不能满足消杀要求。
消费者方面
一是在购买时要做好防护,注意勤洗手、多消毒;
二是不能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
三是在烹饪时注意关键环节卫生,需将所有的食材煮熟。
做好以上几点,相信大家都能好好享受美食,在这个不平常的时期,过一个温馨、美好的春节!
声明: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联系电话:010-65067637